欢迎光临昆明耀恒教育官方网站!
15911566898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历提升

北京外国语大学

[日期:2015-12-04]   来源:昆明耀恒教育  作者:昆明耀恒教育   阅读:3871次

 

    北京外国语大学(远程教育)

北京外国语大学(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简称北外,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位列国家首批“211工程”,入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为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成员,设有研究生院,是中国外国语类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共和国外交官摇篮”。
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建校始隶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80年后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截至2014年9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北京市海淀区三环路两侧分设东、西两个校区,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124.7万余册;辖21个教学系部,开设本科专业73个;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303人,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教师142人,普通本科在校生4814人,研究生223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92人、硕士研究生1840人),外国留学生1324人。

建校初期:

1943年安中央军委俄文学校旧址

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前身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陕北瓦窑堡创建。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中国工农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
1941年3月,为了加强与苏联的交流合作,在延安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第三分校成立俄文队;之后发展为俄文大队(下属一、二、三队)。
1941年12月,俄文大队转为延安军事学院俄文科,院长是徐向前,后为陈伯钧
1942年6月,军事学院俄文科调整为军委俄文学校。
1944年6月,学校增设了英文系,因此改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坚持办学,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大批军事翻译人才和外语人才,也为新中国储备了一批外事干部。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延安外国语学校师生分批离开延安,前往东北、华北解放区。
1946年1月,到达张家口的部分延安外国语学校师生,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内成立外语系。
1946年6月,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的外语干部训练班师生转入华北联合大学,与华北联大的外语系一起成立外国语学院。
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外国语学校校门
1946年12月,因战争学校转移至冀中束鹿县路过村
1948年5月,学校迁至河北省正定县
1948年6月,以华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师生为基础成立外事学校,校址在冀中获鹿县南海山村。
1948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改名华北大学。联大的外国语学院与北方大学的外文班合并为华大二部外语系。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华北大学二部于2月进城。6月,华北大学二部外语系与外事学校合并,学校改名为外国语学校。解放战争胜利以后,外事学校与华北大学二部进驻北京,合并为外国语学校。

建国初期

北外学子与周总理
1949年10月1日,全校师生一千余人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见到外校师生队伍时,高喊“外国语学校的同志万岁!”
1953年2月,外国语学校成立西班牙文组,与德法文组合为德西法文系。
1953年夏天,学校第一次参加“全国统一招生”,学制由三年改为四年。第一届四年制新生主要从京、津、沪、宁等大城市招收高中毕业生,共招新生94人。学生实行助学金制。
1954年8月,外国语学校经高教部呈请国务院批准,改称北京外国语学院。在教学方面学习苏联,进行实践、创新,逐步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
1957年6月起,遵照高教部决定,北外不再采取选送和推荐的方法录取新生,改为提前考试的办法。
1956年9月,根据中罗文化协定,北京外国语学院增设罗马尼亚语专业。
1959年2月,根据中央决定,北京外国语学院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设有六个系八个专业和一个留苏预备部。
北京俄文专修学校(鲍家街)校门
(北京俄语学院历史沿革备注:1949年10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成立,附属于中共中央编译局,由中央编译局的正副局长师哲张锡俦兼任正副校长。实行局校领导一元化,学校党的关系隶属于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党委(当时由党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任书记)。1951年2月,外国语学校俄文部并入北京俄文专修学校。1952年3月,北京俄文专修学校内成立留苏预备部。1955年6月,经高教部呈请国务院批准,北京俄文专修学校改为北京俄语学院。1955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俄文系并入北京俄语学院。1956年8月,北京大学波兰语、捷克语班调整到北京俄语学院,成立波捷语系。1959年2月,北京俄语学院并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建校初期,俄专校址设在北京西城区南宽街13号,后迁至鲍家街21号原太平湖醇亲王府(即清光绪帝出生地)旧址,1955年,迁入西郊魏公村苏州街新校园。俄专建校初期有三个班,共70名学生。到1950年年初扩展为六个班。1951年,俄专加入二部与三部。建校之初,毛主席为俄文专修学校改定并题写校名。)
1960年9月,留苏预备部撤消,成立外国留学生办公室。
1962年8月,亚非语系正式成立。德语系与东欧语系合并。
1964年9月,北京外国语学院发展为中国语种最多的高等外语专业学院,设有六个系二十七个语种。

文革十年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被迫停课,停止招生。
1968年底,为了保护和储备外语人才,周总理指示,六七、六八两届学生由外交部统一组织到唐山地区北京部队的几个农场劳动锻炼,同时学校派出外语教师进行教学和辅导。
1970年4月,北外迁校至湖北沙洋,办“五七干校”。
1971年8月,恢复招生。同年十月,第一批工农兵学员800人入学,举行“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个开学典礼。
1971年至1976年的六年中,北外招收的工农兵学员2190人。
1972年8月,全校迁回北京。十年间,学院承担了编写《汉英词典》、《汉德词典》、《西汉词典》等18部词典的编写任务,并列入了国家出版计划。

改革发展:
文化大革命后北外首批研究生合影
1977年7月,恢复经过考试的统一招生。1977年10月,经过考试招收的第一批新生256人入学。
1978年,学院恢复了研究生教育,开始招收研究生。北外成为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
1981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6个专业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王佐良、许国璋教授为博士生导师。北外因此成为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
1981年12月,外国留学生汉语进修部正式建立。
1983年6月,开办夜大学,学制三年,设有英、俄、德、法、西、日、阿等语种。
1983年9月,受中宣部和教育部委托,开办“国际文化交流班”。
1984年3月,成立“外国语言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所”。
1984年9月,建立“土尔其语”专业,至此全院共设有28个语种。
1984年9月,外国留学生汉语进修部与直属中国语文教研室合并为汉语部;同时,联合国译员训练班独立建制,改为联合国译员培训部。
1984年10月,函授部开办。
1985年9月,“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和“出国人员培训部”建立。
1985年10月,由于英语系负担的任务过重,成立英语二系。同年,增设对外汉语和图书馆信息管理两个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生。

展望未来:
今日北外
1994年,经原国家教委(现为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
1998年,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和中文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国际交流学院。
2001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60年校庆之际成立,在原英语系的基础上成立了英语学院,现包括英语系、外交学系、新闻与传播系和法律系。国际商学院、大英部也在此时成立。调整后学校二级教育教育机构由19个减为16个。
2002年,英语语言文学再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德语语言文学获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原东欧语系更名为欧洲语言系并增设芬兰语本科专业;国际商学院专业增多,开设金融、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并招生;同年,国际商学院经济管理学科群被确定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学科。2003年,学校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签署协议将“北外英语翻译资格证书考试”项目更名为“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同年,学校增设斯洛伐克语专业,下设于欧洲语言系。
2005年,世界汉语大会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学校承办的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和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同时亮相;同年,欧洲语言系增设荷兰语本科专业。
200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增波斯语、印地语等10个本科专业。同时,英语学院的法律系、外交系经过不断发展,组建法学院和国际关系学院。
2007年,由原欧洲语言系发展而来,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正式成立,同年该院的希腊语和挪威语开始招生;在原社会科学部的建础上,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院。孔子学院工作处正式成立,为中国高校第一家专门指导孔子学院建设的处级工作机构。
2008年,在原大学英语部的建础上,组建专门用途英语学院,为非英语专业各院系提供高层次的大学英语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易学与儒学研究中心”成立。
2010年,北外召开教育基金会第一次理事会议。会议推举了基金会理事长,讨论通过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基金会章程》。
2011年6月,北外“非通用语本科教材建设工程”被正式列入“985”平台学科建设项目;同月,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成立;8月,享有国际应用语言学界“奥林匹克”美誉的第16届世界应用语言学大会在北外成功举办,共有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位应用语言学专家与学者参加,1000多位学者在会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
2011年,学校申请增设孟加拉语、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祖鲁语、拉丁语等5个语种;9月24日,北京外国大学70周年校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等发来贺信。
2012年5月,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国内首家高校战略共同体,双方将互为“第二校园”,互相开放相关课程等;6月,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成立。
体育教研部

 

学校标识
校徽
校徽含义: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徽外形是西方高等学校校徽常用外形——盾形。盾形是从军事意义上衍生出来的图形,象征一种执着探究、寻求真理的精神,寓意北京外国语大学将为国家培养众多有探究精神的优秀人才。其次,学校运用盾形作为校徽外形很好的体现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这一所东方高等学府与西方众多高校交流合作的良好愿望。校徽中间部分为“BFSU”英文简称的字母变形,恰好体现了北外“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标志中文字以英文居多,突出北京外国语大学办学特点。色彩则运用高贵的蓝紫色,典雅稳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校徽
校庆70周年庆标
校庆主庆标以数字“70”为主体形态,左侧的“7”也意指全球七大洲,其上四种不同的蓝色,寓意全球四大洋,表示北外七大洲四大洋的莘莘学子共同成长。
校庆庆标
校训:
“兼容并蓄”,源自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兼容并蓄”意味着一种世界眼光和开放性胸怀,既是世界不同文化文明的兼容,又是以外语为主的其他学科的兼容,同时孕育着创新。
“博学笃行”出自《礼记·中庸》,讲的是为学和实践,“博学”意广泛的猎取,“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要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前句是讲学校的品质,后句讲师生的品质,或者说前句讲学校的目标,后句讲对师生的要求。
校训碑
 
校歌
《永远为人民服务》
方堃创作
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
我们有马列主义武器,毛泽东思想指导。
我们勇敢地走向岗位,永远为人民服务。
人民需要我们到哪里,我们就到哪里。
 
校园文化
北京外国语大学 (23张)
 
2011年,北外共举办英语主持人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翻译大赛、口译大赛等专业技能类活动,摄影大赛、校园十大歌星赛、棋类比赛等兴趣特长类活动,中外留学生文艺晚会、新年师生文艺晚会、中国外交官走进北外交流演出等文化娱乐类活动,第六届“外研社”杯运动会、“北外杯”篮球赛、“冬季三项”等体育竞技类活动等。
各院系举行了第十届英语文化节、俄罗斯文化节、第十一届日本文化节、首届北京高校法语文化日、科威特文化周等活动。其中,第十届英语文化节中“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大赛”以及“Drama Night 短剧之夜”等活动吸引了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参加比赛,已成为英语文化节的品牌活动,在全国高校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学历提升(远程教育)中心
报名电话:0871-67213511
咨询微信:zsf19910720
咨询QQ:956998035

联系方式
CONTACT US

电话:15911566898

邮箱:375390535@qq.com

网址:www.kmyhedu.com

地址:昆明市官渡区广福路樱花语幸福广场E座6楼611

服务热线

15911566898

微信公众号